欢迎浏览本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少先队专栏 >  理论研究 > 

    以德唤德 以学促学

    来源:bet36365体育手机版-少先队     时间:2013/10/22     阅读次数:
     

    以德唤德 以学促学

    bet36365体育手机版 林喜瑜

    教育就是要使孩子既能拥有今天幸福的童年,又能在未来创造自己幸福的人生,这是笔者在小学校长的岗位上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让学生为了分数而丢失创造力,丢失童年的快乐,怎样讲都不能算教育的成功。

    教育是对人的培育而不是对人的雕刻。人性的光辉不是人对阳光的反射,而自身潜能发挥出来后的闪耀。我们的基础教育,就是应该帮助学生积蓄闪耀光辉的能量。在从事特区基础教育工作三十年的历程里,我越来越深的感受到,人的幸福的构建,必须将支点放在良好的素养之上。作为搭造幸福之桥的小学教育,必须筑好学生的人生根基,在学生身上培育良好的素养;必须搭好学生自主成材的舞台,为学生提供适应期发展要求的学习条件;必须有鲜活的课堂教学,有良师的垂范。我的体会是要树立以下四种教育观。

    一、育人观:素养唤素养

    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教育从来都重视人的素养的培育,也正缘于此,中国才得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历史演进到千年之交的今天,纵观世界文明的格局,中华民族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依然为全世界人所景仰,世界先进教育成功地培养了千千万万高素养的人。虽然从许多杰出人士的身上除了有良好的素养之外,还有勇敢、果断、多识,富于创新、精力旺盛、体魄强健等多种良好的素质,但素养都是他成为杰出人士的先决条件。可以说,一个人是否能成为被公众承认的优秀人才或杰出人物,素养也就成为了前提条件。由此,我们回到进行基础教育的学校来说,一个没有良好素养的学生,行为习惯很差,待人处事毫不讲理,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帮助,成天生气闹别扭,哪里能静心地学习文化知识?只有具备良好素养,善于与人亲近,才能得到良好的帮助,于是,他就在接受帮助中日有长进。

    曾经有人在深圳考察后感叹:“一代富人宠坏了一代孩子!”他发现,现在有太多的孩子太缺少素养:唯我独尊,不知道尊重人,自私,不喜欢与人合作,不知道节约,怕吃苦,怕困难,拖拖拉拉,丢三落四,不愿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事情没有责任心,感情冷漠又依赖心强。他不知道到底是时代造就了这样一代孩子,还是时代的教育出了偏差,他也还没有完全思考明白。总之一条,他担忧作为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素养会在我们的下一代丢失。我认为,这已不是杞人忧天。找回丢失的素养,在我们的下一代身上重新注入素养并培养出有时代气息的素养,学校要首先承担起这个责任和义务。

    在我们学校里,学生与老师见面必须行礼问好,坐立行走姿态规范,上课铃响后严格遵守“一停二静”的制度,学校经常性的进行全校师生仪容仪表检查,这些措施保证了学生良好素养的形成。有一次,学校文学社小记者到蛇口“青青世界”踏青,在一条很窄的路上,一个中年人推着双腿缠着绷带的女孩上坡,没有人提醒,没有人指挥,“小记者”们自觉地推车人问好,并帮助这个中年人将车推了近30米的上坡路,一直推到平坦的地方。中年人激动地说:“太谢谢你们了!”并兴奋地与孩子一起接受了“小记者”们的采访。这次采风活动,“小记者”收获最大的就是对这陌生人的“父女情深”的采访!素养好了,身上就闪耀文明的光辉,就会让人爱之、敬之,从而他拥有了受人尊敬的自尊,拥有了受赞许的喜悦,拥有了受他人欣赏的自信,这不正是我们所说的幸福的童年吗?

    要造就一代有素养的现代学生,必须有一代有修养的现代教师。所以我们提出了教师的几条准则,那就是教师的“三大”和“三小”:关心大事、培养大情、明了大理;做好小事,甘做小人,注意小节。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关心国计民生,民族兴亡,人类进步的大事;树立崇高的为人类进步、为社会发展而奋斗、牺牲的情感;树立爱人类、爱国家、爱民族的情感;具有深厚的科学、人文精神,坚持辩证大是大非。并且从做好小事入手,甘于宁静,心境澹泊,没有政治、物欲野心;更要加强小节的一丝不苟。我尤其要求教师首先做到努力提高现代文明修养。如果做不到这样,总是争争吵吵,惹事生非,破坏学校和谐致美的人际关系,哪怕你有再高学历、再多特长,我也不会欣赏。

    曾有一个应聘的代课老师冒然走进我的办公桌前说:“喂,你是校长吧?”我反问一句:“你怎么会猜我是校长?”他说:“我在门口看到‘校长室’的牌子,当然猜你是校长。”他知道有一道门是可以进的,但他还不知道进门之前应先做点什么,我看还是素养问题。

    所以从坚持执行师生交流规则,平常学生向老师行礼时,老师必须回礼。上课时老师必须先向学生问好。

    二、教师观:教师不是断流的清泉

    有人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瓢水。笔者认为,这句话不全对。你有一桶水的知识,很大程度上能给学生一瓢水的知识。如果你总是只有一桶水,时间一长,便是一桶死水、臭水。你给新时代的学生无时代气息的旧知识,学生厌恶,不接受你的一瓢水。经验型和混饭吃的教师就是这样,拿他的一桶死、臭水往学生头上一浇上一瓢便算是完成任务,心安理得。我想把这句话改造一下,就是教师要象一股清泉,要不断向学生的心田浇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研究新的情况,倾注心血浇灌学生的心灵,这就是研究型的教师。

    可以说,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是学校整体水平跟上时代发展的基本条件,更是优质学校、领先时代发展潮流的先决条件。近几年学校对教师的学习要求是:学历必须达标;全体教师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培训;鼓励教师进行本学科及跨学科进修。其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也是重点工作之一。这些措施确实见到了实效,一批教师脱颖而出,如获得深圳市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的屈卫峰、张英、钟美娟老师等。他们教学不是简单是为了完成教材上规定的任务,而是为了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他们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教材所含知识的特性,找到推动学生的心灵走向教材、教材的知识走向学生的方法。在他们的眼里,学生的心灵和教材的知识已不是牵动的东西。他(她)在多媒体教室将鼠标一击,知识的火花蹦进了学生的心灵深处;他(她)在学生的游戏中,将学生的衣角一扯,深刻的道理就储进了学生的永久记忆库;他(她)在讲台上一句巧妙的提问,学生便开始了在教材里忙忙碌碌的搜寻。让学生在生动活泼而愉快的情景中对知识留下深刻的记忆是他们永恒的追求。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他(她)使自己的教学亲近不断变化着的学生;他(她)不吃老本,不用旧教案,每节课都是全新的一课,历尽千辛万苦而无怨无悔,从而,他们真正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育是一份以心换心的工作,决不是作坊劳动或流水线上的劳动。谁把教师工作这一复杂劳动变成工序化劳动去完成任务,谁也就不能真正完成教育任务。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是能真正为学生倾注心血的教师,切实的去做铸造良材的工作。

    三、成才观:创造师生双向成才的环境

    尽管学生成才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但没有公开提倡教师成才的教育目标与之相辅,学生成才始终达不到理想境界。有一首古诗给我的启发很大:“昼夜耕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此诗描绘的是一幅田耕图。村庄成年人没有刻意去教育自己的子女耕作劳动,然而,成人的劳动情景又不经意的教会了自己的子女耕作劳动的技能,这就是教育学上的“身教”。我们的老师固然已是成才了,但学无止境,你要跟上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也许你会默默的用功学习再学习。我觉得公开提倡教师成才要更好一些,公开提倡教师成才,教师的进修与再学习活动公开化,无疑会对学生产生身教的教育效果。教师尚且还在勤奋学习,学生焉有不学之理?这个理,当学生的自然接受得心服。

    为了使学校公开提倡的师生又向成才落到实处,学校开展了系列培训活动:学校利用宝城讲坛和备课组学习等进行班主任经验交流、教师教学教研交流等,为了开阔教师的视野,常派教师到国内外教育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学习培训。同时,学校还定期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帮助老师切实提高教育水平,掌握最新教学动态,接受最新知识,让教师在工作上日有长进。这些措施落实的前后,我们还在校园网、广播或校报上报道,从而在全体学生的心目中营造一种成长环境。学校里有了两支队伍在追求成才,一支学生队伍,一支教师队伍。我们把它叫做师生双向成长。

    四、学习观:走向新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自觉自主、勇于进取、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儿童在传统课堂里是无法实现的。我们必须从改造课堂入手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我们先看自主学习现实形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里的“要”是一种什么含义?从“我要学”上来看,“要”是一种自觉和主动。“要”是一种心灵的渴望。“要”是一种冲破束缚的勇气。“要”是一种怀疑权威的胆识。“要”是一种不甘示弱进取精神。“要”体现各取所需、符合教育超市理念,符合因材施教的法则。“要”体现知识发生过程在心灵,不在传授过程。“要”体现各价值的多元化,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社会需要与个性心理的统一。“要”冲破了模式化的人的发展的藩篱。“要”体现了创新教育的本质特征:发展是在实行现实基点上的突破。“要”体现教育生活化的特点:基于行动。“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要”体现学校是承载教育的主要部分而不是全部大教育观。“要”显示学习的畅行通路,并不暗示学习的禁行通路,体现教育的时代性和开放性——没有“不要”与之并列。那么,“要”些什么呢?我们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向老师要经验——老师不是知识的载体,而经验的仓库,老师的知识不一定多,但是老师有方法,老师起引导作用。

    向书本要知识——即要向课内的书本要知识,也要向课外的书籍、报纸、杂志等要知识。

    向校园要活力——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活动场所能够让学生充分的显示他们的天性,各种设施设备能够让学生充分表现他们的个性,施展他们的才能。

    向家庭要宁静——家庭不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而是学生宁静的生活环境。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宁静的学习生活环境。

    向社会要舞台——学校的教育活动必须走出校门,带领学习到社会这个大课堂感受社会生活。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各类人群都可以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小学生同样应该在这个大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从而,小学生的发展才能与社会的发展不脱节。

    为满足学生“要”学习的要求,必须改造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观,重新建设适合于学生的新课堂。我们的新型课堂建设思路是:

    1.   改革小课堂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建立民主的、开放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结构,并探索出若干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各学科都可以把活动课引进小课堂。

    2.   拓展中课堂

    中课堂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契机,以开展校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校内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求发展、示创新。我校承担了“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课题实验后,在开发校园中课堂上做了一些切实有效的工作,开展了“制作座右铭”、“成语接龙竞赛”、“绘编大比拼”、“手抄报”、“游园”等活动,形式多样而富有创意。在各科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大胆地展开想象,制作出如精品般的“座右铭”、“手抄报”、“成语图”构成教室门前的景观。

    数学科组在“趣味”两字上大做文章。以“开放题”为龙头,带动全校学生广读有关数学的课外读物,收集了五百多道难易深浅不一的开放题进行交流。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英语科组以“口语交际”为线索,贯穿系列活动“手抄报比赛”,“西方知识多少”、“集体朗读比赛”、|“英语文艺汇演”,很受师生们的欢迎。

    学校举办“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开展校园阅读活动、建立开放的学生阅览室,各班办黑板报、手抄报,少先队办红领巾广播站、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等都给学生创造了选择学习的良好条件。

    3.   进一步开发大课堂

    大课堂指社会课堂,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场地。早在几年前,学校就以少先队大队部为先锋开辟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大课堂——社区少先队。社区少先队在学生的德育方面已取得了较大成绩,同时也为我校的社区学科教育拓宽了思路,让学生在大的社会环境中碰撞、体验、感受。




     
     
    [意见反馈]访问统计 信箱:abc@szba.edu.cn  欢迎指正
    Copyright 2011 BAJYZX Website.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名称没有修改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粤ICP备11026717号
     
    bet36365体育手机版-少先队